年產值300億元!大瀝擬打造全鋁家居生產服務集聚區,搶占產業“藍海”
來源:
|
作者:pmt052b27
|
發布時間: 2019-07-22
|
3138 次瀏覽
|
分享到:
三年前,跟鋁型材打了20多年交道的易理旺從湖南來到大瀝,租下一個約4000平方米的生產車間。背井離鄉來到一個素未謀面的鎮街,只因他有一個夢想:發展全鋁家居產業。一千多個日日夜夜轉瞬即逝,他的企業年產值飆升至1.2億元,產品遠銷至馬來西亞等地。看好產業前景,他如今又將公司旁邊的3000多平方米土地尋求增資擴產。
三年前,跟鋁型材打了20多年交道的易理旺從湖南來到大瀝,租下一個約4000平方米的生產車間。背井離鄉來到一個素未謀面的鎮街,只因他有一個夢想:發展全鋁家居產業。一千多個日日夜夜轉瞬即逝,他的企業年產值飆升至1.2億元,產品遠銷至馬來西亞等地。看好產業前景,他如今又將公司旁邊的3000多平方米土地尋求增資擴產。
△全鋁家居外表看似木質家具,但承受力和耐用度更強。
在經歷了數十年的發展后,鋁型材行業已經走到轉型升級的十字路口,產品同質化、產能過剩、附加值不高、環境污染等問題困擾著廣大從業者。在鋁型材行業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下,不少人像易理旺一樣,將全鋁家居視作產業轉型的曙光。
也正因如此,曾經以傳統鋁業聞名的大瀝太平片區,已經集聚了一大批全鋁家居研發、設計、生產、加工、展貿企業。在多個生產車間,鋁合金經過熱轉印、開料、拼裝、組裝、調試等工序后,化身為一件件氣派的家具,隨后被運往全國各地乃至海外。
△大瀝一家全鋁家居企業的生產車間。
太平的新氣息引起了行業和政府的關注。記者了解到,作為鋁型材重要產銷基地的大瀝,已在抓緊機遇布局全鋁家居生產服務集聚區,力圖在這次產業變革中謀取一席之地。
集聚區雛形:產業高度集聚 產品遠銷海外
在太平社區星閣門業有限公司展廳內,一排排氣派的櫥柜看似實木家具,用手觸摸才知道是鋁合金材質。這種融合木材外觀和金屬特性的全鋁家居,正是當前家具市場的新潮流。
“全鋁家居不怕水不怕潮、零甲醛、可防蟲蛀,并且可以多次回收利用。” 星閣門業的董事長蒙愛章說,由于具備以上優點,全鋁家居推出市場后反響熱烈。自四年前開辟全鋁家居方向后,星閣在該領域的營業額以平均每年30%的速度增長,至今年產值已達到三千多萬,占全公司總產值的三分之一。
如同星閣一樣,不少渴望從轉型困境中掙脫出來的傳統鋁企,正在加速布局全鋁家居。業內人士指出,2017年前后,全國有大量家居建材企業大舉進軍全鋁家居行業,其中有不少是鋁門窗行業的中小型加工廠。來自南海區全鋁家居行業協會的數據則顯示,短短幾年內,南海全鋁家居產業企業增至3000多家,僅2018年年產值就達到300億。
在南海區,全鋁家居的生產貿易主要集中在大瀝,而太平社區又是大瀝全鋁家居生產型企業的主要集聚區。南海區全鋁家居行業協會會長李功畢分析,這是因為該社區不僅有鋁型材產業基礎,還臨近廣佛路等交通主干道,擁有交通便捷的優勢;同時它距離鳳池不到一公里,充分接受了鳳池展會的輻射。
截至目前,太平將全鋁家居視作主營業務的企業已有數十家。從產品來看,這些企業中既有生產全鋁家居產品的,亦有提供玻璃等相關配套的;從生產方式來看,絕大部分企業同時生產標準件和定制件;而從銷售模式看,眾多企業采取代理或者加盟的形式開拓銷路,有些企業的產品甚至遠銷以色列、馬來西亞、非洲等國家和地區。
集聚區遠景:打造區域品牌 形成大瀝全新支柱產業
從太平社區涌動的產業新氣象中,當地行業和政府敏銳地捕捉到了轉型方向。
記者了解到,大瀝鎮政府已計劃攜手南海區全鋁家居行業協會,在太平社區打造全鋁家居生產服務集聚區。鳳池以展貿為主,太平以生產為主,在“前展后廠”模式的模式下,將會有更多客商通過鳳池展會到太平尋求合作機會。
實際上,打造全鋁家居生產服務集聚區也是產業發展的迫切要求。就產業本身而言,過去數年全鋁家居一直處于行業化的階段,尚未步入全民化階段。“行業內大家都有意識要往這個方向轉型升級,但是在終端,消費者對全鋁家居的認知度仍不夠。” 李功畢說。
全鋁家居起步階段可以以鋁合金材質為“賣點”,但是要獲得長期的發展,仍要從增強產品設計能力等方面著手。而這恰恰是當前南海全鋁家居產業的弱點。“設計人才非常缺乏,開出高薪也請不到人。” 佛山市旺鑫豪全鋁家居的總經理易理旺表示,能否培育出本土設計人才將關系到產業的創新能力。與此同時,缺乏龍頭企業帶動等也是該行業面臨的問題。
為破解上述行業發展難題,大瀝鎮政府已有計劃加強引導扶持,助推實現全鋁家居行業的規范化和規模化發展。大瀝鎮相關負責人表示,大瀝將結合創建區域品牌的目標,在鎮內布局多個展貿區、生產區、服務區,打造全鋁家居的產業鏈條。在將太平打造成全鋁家居生產示范點的基礎上,還將攜手專業公司繼續打造第二、第三個示范點,對園區基礎設施和廠房內部結構進行標準化升級。
對于中國鋁材第一鎮大瀝來說,這也許是打破“產業空心化”疑慮、再造全新支柱產業的一次黃金機遇。